中学语文教学的随笔

时间:2024-10-21 07:13:05
中学语文教学的随笔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学的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中学语文教学的随笔1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以前为了上课,总是感到很困惑、很苦恼,也很懊丧。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四十分钟的课堂里我似乎总是在不停地赶呀赶。可是,一节课辛辛苦苦下来,学生却并不见得喜欢,而且似乎收效甚微,甚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以前为了上课,总是感到很困惑、很苦恼,也很懊丧。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四十分钟的课堂里我似乎总是在不停地赶呀赶。可是,一节课辛辛苦苦下来,学生却并不见得喜欢,而且似乎收效甚微,甚至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都不能集中,小声说话、搞小动作、看课外书……做什么的都有。

问题到底出在哪?”我不停地自我反省,找原因,找对策。我设计的课堂问题重点该放在哪里?我真的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接受水平,学生的兴趣点入手了吗?我的教案、我的课件在课堂上真的一定要丝毫不减的呈现出来吗?我给自己的设计安排,课堂教学上留有弹性的时间和空间了吗?我随时跟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情感在讲吗?我的课,我的内容在贴着学生的心进行吗?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不得不去思考,也许真的是反思才能有所触动,有所改进。慢慢的,我不再盲目的去备课了;不再想当然的认为是学生需要的,学生喜欢的了;而是课前课后多和他们接触,试图去了解他们,听听他们的声音,听听他们的想法,再翻阅大量的教学资料,请教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然后再结合这些真实的信息来收集资料,准备一节课。在这期间,尤其使我改变最大的是,我上课不再就是为了完成教案,呈现完设计好的课件,而是给了自己更多可以灵活变通的时间和机会。于是我的注意力不再只关注教案进行到哪里,课件展示到哪里了,而是更多关注学生听到了哪里,接受了哪些,还需要些什么。有时,甚至为了解决学生课堂上的.疑惑或进行最有效的引导疏导,我宁可删减或放弃本来安排好的内容。尤其有时为了处理学生课堂上的突发状况(比如有时课堂上分心、做小动作、情绪的低靡沮丧等),我会把教学内容及时做个调整,临时增加很多本来没有准备的题外话,比如根据当时的状况当时的需要,我会选择不同的内容和他们聊聊。有时和他们说说人生,谈谈我自己的经历,讲讲我的童年我的学生时代生活等等。有时则是选一两个故事来讲。学生们最喜欢听我讲故事了,故事往往都不长,有动物界的,有人类的,有远古的,有发生在身边的。但他们喜欢在小小的故事中去思索,去反复回味,去学会成长。而我发现这个时候学生们的眼神也是最专注的,表情也是最宁静的。

语文教学也许就是这样,当你不再刻意给自己框一个架子时,你才会更接近真实,更接近语文本质,你才会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轻松自如潇洒应对,而结果也往往是让自己有更多惊喜的。因为我发现每次再走进教室时,学生眼中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喜悦。

原来得到这一切其实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并让自己的心贴着学生的心走,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在心的沟通中得到很好的成长。

中学语文教学的随笔2

教语文这些年,虽然没有外出参加过什么比赛,但每年都会在校内出公开课。每次出公开课之前,我都是上网搜索,查找优秀教学设计和教案,看一些名师授课实录,把可以借鉴的环节拿过来为我所用,也就是用别人的教学设计拼凑成自己的。课件也是直接下载,甚至按照课件设计教学。由于不是自己备课,没有备教材,没有备学生,所以虽然自以为设计巧妙,教学结果却往往不理想。

那时曾百思不得其解,同样的方法和思路,为什么名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成为优质课,而我用起来却是漏洞百出?“拿来主义”为什么不适用于模仿名师教学?为什么“抄课”之路走不通?

学名师是古往今来成名师的捷径之一。向名师看齐,学名师上课,可以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快速提高教育教学技巧,少走弯路,少摔跟头。只是我们究竟向名师学什么?是单纯的“复制”、“粘贴”,还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以至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我原来不曾想过的问题。

邯郸学步的故事家喻户晓,它告诉我们:一味的模仿别人,最终只会迷失自己。有人崇拜李镇西老师,处处模仿,却总是不得要领,最后竟然疯了。这虽是个案,却也警醒我们,简单“抄课”,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只会越走越窄,最终走进死胡同。这也就是名师一堂精彩的优质课到我们这变得一团糟的原因,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同,我们的文化底蕴与名师差距太大,我们只会预设,我们只会按部就班的牵着学生走,我们是把名师的思想“复制”下来,在课堂上“背诵表演”,只有皮毛,没有精髓。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演技,却忽略了观众也就是学生的`需求,只要我们演完了,就万事OK,至于学生学到什么,与我们无关。

有人说学名师上课,如学写文章一样。好文章人人喜爱,可是如果因为自己喜欢,就原封不动地抄袭,就会成为“文贼”。我们可以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结构布局、语言风格、整体构思及文章体裁,就如同学生学课文一样,研读分析之后,找到可供借鉴学习之处,最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如果学生把别人的作文全盘照搬过来,或者用我们“抄课”的方式,每篇作文中提一段,凑成一篇作文,我们一定不会同意。

吴非的《不跪着教书》中提到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只是一味地“抄课”,何来风格?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向名师学习,需认真研读,习得名师精髓,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还需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走出“抄课”岁月,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中学语文教学的随笔3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深意长的著名诗词。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纳兰性德是通过写景和叙事两个方面来倾诉自己的心声的。他在途中遭遇风雪,辗转难眠。途经一道道山,一条条河,休息时连思念家乡的梦也被嘈杂的声音破坏得支离破碎。他擡头望月,想起家乡那安宁、祥和的生活,不禁泪花闪闪。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我让学生想象作者家乡温馨和谐的画面。在音乐声中,我深情诵读这首词,学生闭起眼睛,构思着一幅幅别致幸福的场面。

有的说:“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他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说笑,好不热闹。小孩们在巷口玩耍嬉戏,姑娘们坐在门口绣花;放学归来的孩童放下书包,放起了风筝,有的还把花做成花环戴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有的说:“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羣星闪烁,作者的亲人坐在窗前欣赏着明月,不远处时时传来鸟儿唧唧的叫声,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似乎也与作者的亲人一样,静静地期待纳兰性德与他们团聚。

我见学生热情高涨,继而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从而更加明确纳兰性德投军从戎,征战疆场的心声。作者为了壮志和理想,忍受着思乡之苦,饱受着思想的孤独和寂 ……此处隐藏18189个字……夫,至于一口话,那简直就是有声的招牌。引导学生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应有诗一般的评点,如果用“两个黄鹂柳树上叫,一行白鹭飞上了天”这样的大白话去解释,虽然也过得去,也说得准确,但全无诗情画意。《苏州园林》是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如果没有诗一样的语言品析那亭台楼榭、花草石山、雕窗粉墙,只是说这里写得美,那里写得好,那作品的文气便被缺文气的品析冲淡了几分。

老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老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语文老师有文气,学生会佩服:“我们的老师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妙笔生辉,那才叫学问。”当然,说话不是写文章,不可能也不必要句句珠玑,俗中也能见雅。鲁迅讲课就常常雅俗兼备。“文”起来了,俗也便带上几分雅气。

使自己“文”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点书,书读得多,才有“文”的气质。苏轼说:“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无根”可以不去“游谈”,伤不了大雅,语文老师不然,他天天与“文”为伍,还要引导学生入“文”,岂能“无根”?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电视节目主持人来。按理说“文”主持比“武”主持应该文气得多,其实不然。你看球赛节目的.“武”主持,常常会抛出一连串的妙语来,诸如“穿过人墙”、“先下一城”、“梅开二度”、“自摆乌龙”等,以“文”言评赛事,让人看到主持人的“文”功。而那些主持综艺节目的“文”主持,女的一张婆婆嘴,男的一股娘娘腔,开口“好棒噢”,闭口“好开心”,不是“耶耶”就是“哇哇”,节目姓“文”,主持却无“文”。看人家,想自己,语文老师还是“文”起来好。

中学语文教学的随笔15

阅读教学中的典范作品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肥沃土壤。我们要善于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反思。在完成了人教实验版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课文的教学后,我针对这个单元的一组课文让学生反思:题材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写地方风俗的。选材有何特点?都是选小事物:鸭蛋、春酒、民间技艺、吆喝等等。表现主题方面有什么特点?都是以小见大。写鸭蛋表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思念。这样,也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我们也有家乡,家乡也有特色,我们也可以用这种写法呀,以小见大。于是,一节"也谈家乡"的话题作文蓄势成型。在这节作文指导课上,我让学生谈"家乡府谷",有的同学想到了家乡的海红果、红枣,确实有代表性,说了海红果的酸甜爽口,含钙量高,可作果脯、饮料等等,这一最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有话可说,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而有的同学盛赞红枣加工的精细,以及红枣里富含的纯朴、勤劳等。还有表现家乡风俗的,元宵节的热闹空前。能把着笔点放在秧歌这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上。

在课堂上,学生对家乡府谷有说不尽的话,诉不完的情,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写起作文来自然也就能有充实的内容。这样,学以致用,让学生带着书本走近生活,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获益,作文教学中提高,也可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四、学会谋篇布局

一篇优美流畅文采飞扬的文章,不仅要开头紧扣主题,引人入胜,还要结尾照应,回味无穷。更要讲究文章叙事主题的一波三折与跌宕起伏、生气盎然、巧妙严谨。这便要将就叙事主体的精巧编排设置艺术,话题作文的写作也要学会在结构文章方面去引导学生的思维。

(一)虚实相生:实写就是对人或事物进行具体直接的描写;虚写就是通过抒发作者的情感,借助联想或想象,对梦境、幻想、虚境的描绘。优美感人的记叙类文章是把虚实巧妙的结合起来,即增加所写人或物的真实感,又增加抒情的美感,是文章情趣盎然,空灵秀美。虚实相生的方法常见的有实中有虚,以虚代实。例如:《愚公移山》一文中"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的虚写就巧借了想象,以虚写实,凸显了愚公移山持之以恒的伟大精神,给读者心灵留下一片美丽的幻境,表现了作者对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和人类征服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人定胜天思想的赞美。

(二)对比互衬:就是把对人或物的感情从正反方面进行对照写作的`一种技巧。"发乎情,起乎情,也止乎情。"因为感情,所以我们对万物有了不同的爱好、兴趣、感悟,而这些正好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即生活是一个矛盾体,既对立又统一。诸如美与丑、真与假、乐与悲,它们谱写了生活的乐章,一正一反地表现感情的多样精彩。在写作叙事类文章时,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运用对比互衬方法,不但可以增强抒情的感染力,而且可以丰富写作的内容。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就巧借对比互衬的方法来展开故事的。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发财了,今也盼,明也盼,但当他们在船上相遇,看到于勒狼狈不堪的情形,却是惶恐不安、恶语相加。这一盼一避的对比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菲利普夫妇的铜臭心灵,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批判与谴责之情。

(三)巧设悬念:所谓悬念就是指写作者对所创作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任务感情变化产生关切的心情,常常以疑问的形式出现。如果我们巧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写作叙事类文章,不但能够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艺术效果,而且会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多姿。悬念的设置既要根据叙事的需要,又要根据主题的需要。为了使文章引人入胜,一般地说,应该提早设置悬念,迟解释悬念。设置悬念的方法常有倒叙式、悬念相套等。

(四)铺叙事件:就是为了表现主题或描写,选取几个不同的事件,以时间变化或地点转移或人物感情变化为线索来逐一铺叙开来。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刻画人物形象,而且使文章的写作内容更为充实,便于感情的抒发。例如《藤野先生》一文,鲁迅为了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就采用铺叙事件的方法,一次讲述了藤野先生给"我"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样,一位工作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热情诚恳,实事求是的教师形象如在眼前。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积累话题作文的布局谋篇方法。

五、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合理的想象中,可以使学生获得写作的素材,这种想象力的培养,要借助一些简单的符号。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我让学生由"○"展开想象。由圆的符号,你能想到些什么,然后拣最新颖的想法写一篇作文。

有的同学想到了"月亮",想到了中秋节的团圆,想到了祖国的统一,而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眼前豁亮;这位同学说,她想到了"失学儿童渴望求知的眼睛",此语一出,全班掌声热烈。这就是想象的成果。因为有了想象力,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才丰富多彩。我还尝试着让学生由"1"展开想象,结果也让人满意。有的同学想到了树,有的同学想到了电杆,想到粉笔,想到老师……而有位同学的发言让我茅塞顿开,他说,由"1"想到了枯树,想到了环保,同学们也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鉴于此,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好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使学生获取写作素材。而想象力的培养,就要从简单的符号出发,逐步培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定有大的提高。

总之,话题作文教学中的思维开启就是帮助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话题,在反复的比较与推敲中,选出新颖的角度,精心选择材料,进行巧妙布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