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代皇帝关系表

时间:2024-02-27 16:32:39
唐朝历代皇帝关系表

唐朝历代皇帝关系表

唐朝历代皇帝关系表。相信大家对我国的唐朝并不陌生,唐朝被称为开元盛世,这说明历史学家们对唐朝的肯定,唐朝如此繁荣离不开唐朝的皇帝。接下来就由小编带大家了解唐朝历代皇帝关系表的相关内容。

  唐朝历代皇帝关系表1

关系表图片:

唐代各个皇帝之间的关系:

1、李渊抢了外孙的北周建立了隋朝。

2、李世明,李渊的二儿子。玄武门之变杀了老大老三,逼李渊禅让给他。

3、唐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

4、唐中宗李显,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韦后毒杀。

5、唐睿宗李旦,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

6、武则天为唐太宗才人。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7、唐玄宗李隆基,亦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

8、唐肃宗李亨,唐玄宗李隆基之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

9、唐代宗李豫,唐肃宗长子。马嵬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两京,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乱。

10、唐德宗李适(kuò),肃宗的长孙、代宗的长子。

11、唐顺宗李诵,唐德宗长子。德宗因他中风而急死,由他继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后病死。

12、唐宪宗李纯,唐顺宗长子。开创唐朝最后一个盛世的皇帝

13、唐穆宗是宪宗第三子。五个儿子中竟有三个做了皇帝。

14、唐敬宗李湛,唐穆宗的长子。在位2年,为宦官谋杀,终年18岁。

15、唐文宗李昂,唐穆宗李恒第二子,母贞献皇后萧氏。

16、唐武宗即李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武宗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

17、唐宣宗李忱,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

18、唐懿宗李漼(cuǐ),唐宣宗李忱长子,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宣宗爱夔王滋,欲立为皇太子,而郓王长,故久不决。

19、唐僖宗李儇(Xuān),唐懿宗第五子。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

20、唐昭宗李晔,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在位16年,享年38岁。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扩展资料: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以长安为京师。显庆元年置东都洛阳,后又陆续增置北都太原,南京成都、凤翔等都城。

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唐朝复辟。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中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唐朝历代皇帝关系表2

唐朝最厉害的三个皇帝是谁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从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称帝开始到公元907年朱温篡唐为止总共289年的国祚。又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是开拓时期,唐朝国土最大的时候是唐高宗永徽年间,而奠定这一基础的是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太宗无疑是唐朝最伟大的皇帝,他知人善任,从谏如流。领导手下文武能臣,消灭隋朝末年乱世割据的各个势力。完成唐朝的统一。收服西域,灭亡东突厥,被各少数民族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唐太宗

盛唐时期主要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唐玄宗是前任皇帝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按道理说与皇位无缘,但李隆基平定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的叛乱,结束了唐中宗复位以来的朝政动荡,对安稳李唐社稷立了大功,所以被唐睿宗立为太子,并接受唐睿宗的禅让登基,开元年间重用名臣宋璟、姚崇等,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国家富强,创造了开元盛世。但随着盛世的到来,唐玄宗开始怠政,荒 淫无道,重用杨国忠,李林甫等奸臣,特别是好大喜功,重用番将安禄山,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虽然经过玄宗、肃宗、代宗祖孙三代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唐王朝再也无法回到开元年间的盛世了,同时宦官和藩镇的势力也开始崛起,成为阻止唐朝发展的最大破坏力量。所以唐玄宗的要为唐朝的衰败负主要责任。

唐明皇

第三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是唐宪宗李纯。唐宪宗是唐代宗的曾孙,唐德宗的孙子,唐顺宗的儿子,由宦官发动宫廷政变逼迫唐顺宗禅位而即位的。在位前期重用裴度、韦皋等大臣消灭蔡州节度使吴元济和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反叛朝廷的割据藩镇,使得自玄宗统治末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有所缓解,使得唐朝的威望得到进一步恢复。在统治末期因为服用丹药,脾气变得暴躁,最后被宦官王世澄等杀死,也有的说法是被儿子唐穆宗李淳和宦官合谋杀死。宪宗的死使得唐朝彻底失去了重新恢复元气的机会,特别是继任者唐穆宗昏庸无能让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局面更加恶化。后面虽然有几个皇帝试图振作,倒最终都是昙花一现。唐朝最后被割据汴梁的藩镇朱温篡夺。

唐宪宗

唐朝总共有20位皇帝,其中最有作为的是太宗、玄宗和宪宗了。太宗的功业历来评价很好,也是自太宗以后历代帝王的典范。玄宗可算是有始无终,宪宗功业比不上太宗和玄宗却也是唐朝的中兴之主,只可惜死于宫廷政变使得唐朝的中兴成为泡影。

  安史之乱过后的唐朝

历经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是割据政权与唐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也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空前的战乱造成了社会混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所以,诗圣杜甫才会写下“寂寞天宝后……世乱各东西”。的诗句。战后唐朝百姓过着横征暴敛的日子,统治阶级与大众的矛盾日益激化。另外,唐朝经此一战后,对西域的管控越来越力不从心。此时,吐蕃、大食等国趁机侵占边疆,逐渐占领河西、陇右等地。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皇帝对佛教推行达到鼎盛,每每迎佛骨入宫,都声势浩大,劳民伤财。而且,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局势动乱,经济重心也往相对稳定的南方转移。

安史之乱后对唐朝影响最大的是各自割据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唐皇室的中央集权被削弱。这样注定了唐朝不复当年的辉煌,和未来的土崩瓦解。

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虽说,最终大唐王朝还是以及其惨痛的代价镇压了安史之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唐朝已解决了藩镇之祸。

在唐代后期的藩镇里,东南藩镇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藩镇对外作战,中原藩镇则镇遏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河朔藩镇与中原藩镇在割据与防割据的相持关系上,中原藩镇与边疆藩镇在维系内外均势的平衡关系上,边疆、东南藩镇与中原藩镇在武力和财力的相互依赖关系上,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整体结构。从而,唐朝相对稳定统治了一百多年。

但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后,直到大唐王朝覆灭的百余年时间里,各大藩镇虽然从名义上效忠于朝廷,但是,实际上二者之间还是暗流涌动。

唐朝的国力,在玄宗登基后的天宝年间达到巅峰。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朝的国力急速下滑。此后,仍有安史残党在河朔地区活动,与朝廷分庭抗礼。由于,此前朝廷在岭南乃至江南一带设立了大量藩镇,朝廷日渐衰微的控制力已无法控制各大藩镇,只能坐视藩镇割据。

不过,此时的唐朝与没落时期的东汉有本质上的差别,并未因群雄割据而变得奄奄一息,反而,统治中原长达一个半世纪。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亦与藩镇割据有很大的`关系。各藩镇与朝廷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平衡。

可以说,就是这种微妙的平衡,才使唐王朝没在朝夕之间分崩离析。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著名学者韩国磐,就针对藩镇崛起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韩国磐认为: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中国的庄院经济蒸蒸日上,大土地私有制成为大势所趋。众所周知,每个统治藩镇的节度使往往坐拥良田千倾,且名下有大量庄园经济。

所以,这些节度使们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避免自己的资产受到朝廷的染指,势必会采取一定措施,进而形成藩镇割据的形势。因此,安史之乱结束后藩镇问题非但没有迎刃而解,节度使们反而竞拥强兵,藩镇问题日渐恶化。

许多史学爱好者赞同这一说法,并进一步推断,藩镇兵强马壮,且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特别是战斗力强横的牙军,原本这些军队都是地方富豪的私人武装,也是藩镇地区地主阶级的武力代表。各地节度使之所以能够手握重兵,离不开这些地方地主阶级的支持。

正是这种军阀势力与大地主经济的紧密结合,使节度使们拥有了割据一方的资本。

不过,也有一部分朋友否定了该观点,他们提出,并非所有藩镇都参与到割据中,例如:郭子仪等一些本身拥有大量田产庄园的节度使依旧安分守己,其治下的地主阶级也不支持、拥护割据。反观同样以大土地所有制治国的北宋,朝廷还曾推行了一套支持武将购买田产的政策,但是,北宋却并未出现割据现象。

所以,藩镇割据是一种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现象,与大土地所有制无关,是一种游离于中央集权之外的政体形势。

除了上述两种论调外,还有人觉得,藩镇完全受到武人支配,因而,造成割据现象的始作俑者正是军士。这些地方色彩非常严重的私兵出身于劳苦大众,他们以当兵作为谋生的职业,依靠武力巧取豪夺。因此,割据地区的社会基础是完全建立在军士之上的,节度使必须维护这一人群的利益,代表这一人群的意志,才能收获他们的支持。

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藩镇割据的最大受益者不仅是野心昭彰的节度使,还有最底层的军士。军士是否拥护节度使,都是围绕着利益进行的。

简而言之,“嗜利性”才是导致藩镇问题的重中之重。

还有些学者改变了视角,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他们提出,五代时期的商人们往往会选择依附于某个军队,许多军阀也会进行经商活动。在利益的驱使下,军阀往往会与商人有债务关系。当军阀选择进行割据时,商人自然会理所应当地成为藩镇的经济后盾。

根据这种说法来看,经济才是割据势力最重要的社会基础。自唐中期以后,军阀与商人的地方利益大体一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使他们在反叛朝廷的旗帜下联合勾结。商人是藩镇势力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而割据政权又是保护商人利益的保护伞。

实际上,唐朝中期以后的藩镇形势复杂,每个藩镇治下都有相当规模的土地、人民,又有独具特色的私人武装,在财赋上又与中央朝廷互不相关。因此,藩镇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我们不能将藩镇问题视作某种单一社会条件的产物,而是因各方面社会因素及社会矛盾综合造成的结果。

《唐朝历代皇帝关系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